1)第423章 坐而论道_大明风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要通知:域名变更为请收藏

  王守仁的经历确实精彩,接下来的时间里,张延龄听到了王守仁十五岁游历居庸关山海关等边镇之地,数次遭遇鞑子兵马与之交战的故事。

  终于,张延龄也听到那个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的真人叙述的版本。对于张延龄而言,这当然是个令自己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正是从那时起,奠定了这位未来的心学宗师光耀后世的思想上的起点。

  “守仁少年时,听祖父讲授先贤事迹。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我少年时便立下的志向。游历边镇之后,更是对我触动很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守仁心向往之,却不能及。”

  “我十八岁那年和夫人回余姚老家,途径广信之时遇到了我一生中最为敬重之人,我的老师娄夫子。虽短短数日,但从夫子那里,我知道了格物致知之理。后来我遍读朱子文章,思索格物至理。朱子说‘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为了实践朱子的格物致知之理,我在后院竹林里坐了七天七夜。可惜的是,我没有悟出任何的至理。”

  “我当时在想,是否是我的修为不够,亦或是我急功近利。我效圣贤之行,不得圣贤之意,高山而仰止,不得其径而入,是为门外汉。但后来,我却又生出了些怀疑。所谓格物之法,对象是身外之物,无非只是观其表,察其变,知其荣枯,得到一些关于外物的知识这经验罢了。”

  “我格竹,亦不过看到笋破土,叶婆娑,知其生长之理,积累了对竹子的了解罢了。对我内心的提升着实有限。世间万物,多如瀚海沙数。千变万化,变幻莫测。一草一木皆有其理。那么我穷其一生,以格物之法又能得到多少的积累和提升。领悟多少至理?若格物是可得大道的唯一之法,那圣贤们又是如何达到那样高山仰止的高度?人生有涯,寿命有限,如何能至?”

  “说实话,我陷入了极度的迷茫和矛盾之中,不知自己该怎么办。似乎觉得自己误入歧途,走上了一条不可能抵达的远途。前路茫茫,不知所终。穷我一生,能知几何?”

  张延龄听着张守仁轻声说着这些话,心中感慨万千。王守仁轻言细语,似乎风轻云淡。但是张延龄知道,一个人倘若在追求的路上陷入迷茫和死胡同的时候,那是多么的痛苦和矛盾。特别是,当他发现先贤教的办法根本行不通的时候,便会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又或者陷入了对先贤的怀疑之中。这两种想法,都是会让人发疯的。

  张延龄同时也生出了另外的感慨。在正常人的视角,听到王守仁说这些话,和他所做的这些事,怕是都会以为他是个疯子吧。倘若自己不知道王守仁后来的成就的话,听到有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