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0章 治下之民_山河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41年5月,在烈日下的公路上、土路上或是草原上,满眼都是带着辎重车、炮队和坦克的撤退的红军部队,保育院和幼儿园的孩子们,畜群,卡车,以及逃难的人们。逃难的人们有时排成队列,有时分散,他们推着小车,上面堆着物件,孩子们就坐在包袱上面。

  他们走过的时候践踏着快要成熟或是已经成熟的庄稼。无论是践踏庄稼的人也好,播种庄稼的人也好,谁都不再爱惜这些庄稼了。这些庄稼已经成为无主之物,成为了逃难的人们的食物,一时间乌克兰的草原上尘土漫天,望着太阳都不用眨眼。

  这是自十几个世纪前,日尔曼等民族大迁徙以来,俄罗斯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如此在规模的迁移——数以千万计的人们从那一天开始,主动或被动的向着东方迁移,没有人知道他们会迁往什么地方。

  在迫不得已的匆促的撤退中往往如此,除了大批军队与居民的虽然困难然而有计划的主要的、大规模的移动以外,在所有的道路上和草原上,还有逃难的人们,小机关和小团体,在战斗中受创、失去联络、迷失路途的军队的零散队伍和辎重车,以及一群一群因病、因伤、因缺少运输工具而掉队的军人,朝东方和东南方向走去。

  不过,混乱的迁移总是有目的——中亚,则是迁移的所在地,在数以百万计的火车车厢将工厂的设备以及工人迁望中亚大草原的时候,这里的一切都被改变了。

  卡拉干达这座位于哈萨克北部小城,原本不过只是一座草原小城,虽说这座城市周围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采,直到两年前,随着数以千计的千计的列车停在草原小站上,作为工业疏散点的这座城市和草原发生了剧变。

  随着数以十万计的工人涌入这个曾荒凉无比的城市,所有的一切都被改变了,在工人们日夜不停的修建着厂房的同时,一座座煤矿、铁矿、铜矿、锰矿铅锌矿或是扩大生产,或是开始进行厂矿建设。

  大型的工厂第一次出现在这里,几乎是在第一场雪下来的时候,从乌克兰疏散来的炼铁高炉便生产出第一炉铁,从明斯克疏散来火炮厂便生产出了第一门火炮,上百万人的努力下,不过只用了短短一时间,这个荒凉的中亚草原小城,便一跃成为一座聚集着数十家厂矿的大型工业城市。

  不过和五年计划时期,尽管这里建立了一些新矿井、新的工厂,但是这里却不会像过去一样在厂矿周围造起了标准式小屋,盖起了机关、医院、学校和俱乐部的大建筑物,所有的一切都是因陋就简的,甚至厂房也是如此,至于普通工人的宿舍同样也是,他们甚至在长达的半年时间中,一直居住在帐篷

  请收藏:https://m.ddbq.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